去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抵达中山大学并引爆热搜。但不少网友却留言:马克龙怎么跑到中山去了
同样尴尬的事情还很多。早年,一些山东、陕西、东三省甚至西南地区的学霸被中大录取后,都会被同班同学和老师投来疑问的眼光,有些人甚至还把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搞混。
客观来说,中山大学在省外知名度那么低,也是能理解。
首先,中大非常“南”,对于许多北方人来说,广州的湿热气候可能并不适宜。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或者咱们山东很多家长希望子女能在更为熟悉的地区发展,因此对中大的求学意愿自然减弱。
其次是跨文化的隔阂。南北差异不止体现在气候、饮食等客观环境上,也体现在语言、风俗习惯上,粤语作为最难懂的语言之一,很难说北方人不会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因此他们宁可选择港澳的大学,好歹英语也可以作为学术沟通语言。
除了北方人、江浙沪的考生其实也并不会优先选择中山大学。一来是该地区本身高校资源就丰富,二来是“包邮区”也有本地情结,不足为奇。
再回到学校学科实力、也是最被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中大的A+类学科同比顶尖高校来说太少了,不仅远低于C9等高水平高校,还低于其他985高校。
A+类学科有多牛?用最通俗的话解释,A+就是最强,在排名中如果不是最强,那就不是唯一。有些双非院校就是靠A+学科一枝独秀打出招牌(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北外上外的外国语言文学、云南大学的民族学等)。
从统计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大总上榜的学科数并不少,A类学科甚至特别多,因此中大的学科综合能力绝对不弱,只是在其他冠军的光环下,亚军季军终究得不到太多关注。
跟学科实力一样,中山大学在网络上也太过于低调。全国人民都知道各地有条中山路,却不知道中山大学不在中山。有时候称其为“双鸭山”大学反而更容易被人认出来,希望中大能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名头下再起辉煌。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高等教育模式的多所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0余人,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全方位学科门类。
中大在办专业100%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占80%。名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