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6738950822665.png  欢迎访问山东招生教育网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400-011-3805/15053502117
自主招生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自主招生
“强基计划”青睐什么样的学生?报考后为何不允许转专业?解答来了
发布时间:2020-10-15

今年,教育部在取消高校自主招生的同时,首次在全国36所高校开展“强基计划”招生改革试点。如今,首批被“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已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学习。“强基计划”究竟招收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报考有哪些要求,对未来的学校教育会产生影响吗?

资料图,和冠欣 摄

解读一

“强基计划”青睐什么样的学生?

今年首次实施“强基计划”,很多考生和家长对这项招生改革还不是很清楚,大家想知道,高校通过“强基”想招什么样的学生?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报考?竞赛在“强基计划”招生中有作用吗?

新招生方式带来多项改革创新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

今年,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围绕“为国选材、厚植强基、拔尖领军、创新未来”的人才选拔培养定位,进行了多项改革创新,包括实行书院制培养、理-工双学士学位、科教协同以及本-硕-博衔接等创新型培养模式,打通评价、选拔、培养和后续发展多个关键环节等。经过科学、公平、公正的考核环节,最终选拔出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子。

在招生专业设计上,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分为三类:包括基础理科学术类专业、基础理科工程衔接类专业和基础文科类专业。其中,基础理科工程衔接类专业是清华大学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针对国家关键领域所设立的创新特色专业。该专业设计了21个理工双学士学位,力图培养一批兼具基础科学厚度和面向前沿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既突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理科专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又与当前国家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前沿领域的迫切需求紧密相连。

在人才培养环节上,清华大学“强基计划”加强选育衔接,专门设立了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5个书院,并聘请了5位在校内备受尊敬、教学科研有深厚造诣、富于管理经验和育人情怀的知名学者担任书院院长。这些书院突破一般专业院系束缚,配置全校资源,让最合适的老师教最合适的课程,同时,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专融合的教育体系,强化“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的培养理念,持续探索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书院还实行小班制、导师制,营造师生互动氛围,建立更加紧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五个书院没有自己的学科和专任任课教师,书院的根本任务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使得同学们在本科学习期间获得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更大的成长幅度,为将来成才报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共有939名优秀学子通过“强基计划”被清华大学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分布于数理基础科学、化学生物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等11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中,其中不乏诸多传统意义的高分考生、在基础学科方面有突出特长和天赋的学生,很多人都是放弃了热门选择,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比如,毕业于河北省衡水第一中学的刘志成曾经在第36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得金牌,具有破格入围“强基计划”的资格。在高考中他发挥稳定,取得了715分的高分。在分数远高于清华大学在河北理科录取分数线的情况下,他报考了清华大学未央书院。毕业于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的刘洋在今年5月就坚定地选择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高考成绩为716分的他最终被清华大学致理书院录取。“作为在中国发展上升期出生长大的新一代青年,我肩负着‘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和担当,我必须为国家基础学科和重大战略领域做出自己的努力。”问及他的选择,刘洋这样回答:“我是前人奋斗成果的享受者,也应该是前人奋斗经验的继承者,更应该是未来事业的开拓者。我一定不负青春,做‘强基一代’,努力建功新时代!”

解读二

报考后为何不允许转专业?

一些考生反映,报考“强基计划”只能报考某高校的某一专业,而且录取后不允许转专业。对此,很多人认为这是国家为了照顾某些冷门专业而对其进行的“捆绑式”录取与培养。再加上对将来能否保持对所选专业的兴趣不确定等因素,一些考生对报考“强基计划”产生了顾虑。

有利于保持连续学习和研究兴趣

北京十八中校长 管杰

产生这种报考顾虑,是因为部分考生和家长对国家“强基计划”政策的理解有误,对考生个人将来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缺少深入的理解。

“强基计划”的推出,是为了解决国家对优秀基础人才的迫切需求,是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不是对某些所谓冷门专业的照顾。国家的繁荣和强大需要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和大师级人才的支撑和推进。但是,我国当前的这些人才储备与现有的经济、科技、教育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还不相称。所以,国家提出“强基计划”,旨在大力培养关键领域和紧缺的基础学科人才,为我国科学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赋能,而不是用“捆绑”的方式照顾所谓的冷专业。国家进行巨大投资、重点培养的人才,一定会让其发挥重大作用。明确了这点,考生和家长也就没必要担心“强基计划”考生将来的出口问题了。

参与“强基计划”试点的36所高校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他们集中力量对“强基计划”考生进行重点培养。至于不允许考生转专业,是因为教育具有连续性,特别是基础专业,更需要学生进行长期的陶冶和持续的科学训练,这也体现出“强基计划”选拔和培养人才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从以往的经验看,高校开设的很多专业,高中生大多没有接触过,所以客观上存在着高中生对高校开设的专业认知肤浅的问题,学生进入高校后难免会出现专业兴趣转移,从而出现学生中途要求转专业的现象。而“强基计划”专业与基础教育阶段开设的学科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学生对其拥有较长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选择,更容易保持连续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实际上,“强基计划”考生在本科阶段不允许转专业,但在硕士、博士阶段既可在本专业继续深造,也可转到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基础专业相对宽泛的特点,会使“强基计划”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拥有更多的专业选择,而且也更有利于研究生阶段科研成果的产出。

总之,“强基计划”为有志于从事基础专业学习的学生开通了绿色通道,是一种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鲜明时代价值的制度创新。

解读三

高中阶段应该做哪些准备?

“强基计划”的实施,不仅是高校招生的变化,也会对未来高中教育产生影响。高中应该做哪些准备,才能与高校招生顺利衔接呢?

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创新与发展

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校长 陆云泉

从表面上看,“强基计划”是高考报志愿的时候选择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但实际上却引发我们对于高中教育的思考,即如何通过构建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从而培养创新人才。

秉承这一理念,我们学校构建了“三层八维”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层面、拓展层面和拔尖层面,通过若干组织架构保障实施。比如,我们成立了翔宇学院,下设两个书院,其中,四宜书院通过在职业体验基地、志愿者实践基地的项目学习,加强学生与社会、企业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浩然书院通过学生讲坛、教师论坛、名家讲堂,培养学生担当品格、公民意识、家国情怀、人文修养。

在课程教学方面,我们成立了英才学院,下设4个书院。一知书院,对接五大联赛;学森书院,主抓科学探究;圆明书院,主抓人文艺术;六韬书院,培养领军人才。英才学院构建了一些特色的课程,比如大师引领课程、科考活动、实践课程、航天特色课程等,并向全教育集团的学生开放。英才学院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某些课程或者跨年级学习,打通了学段和校区,实现混龄学习,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有本质的变化,具有一体化培养的优势。

目前,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军事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支持下,部分国内高水平专家和院士领衔在英才学院创建了实验室,并亲自指导。我们和国科大合作,在圆明园校区试点开办了“国科大科技创新实验班”,在其他校区开展“2+4贯通培养”项目实践。我们设立了院士、科学家和博士工作站,零距离辅导项目班的学生,协助学校推进科技教育项目落地。此外,我们还和清华大学开设了生命科学实验室、智能无人系统实验室;和同济大学合作实施“苗圃计划”,成立了同济实验班、未来影像工作坊、全球数字工坊,让学生接受不同风格的教育;和军事科学院创新学院合作,建立智能操控与对抗实验室、纳米卫星实验室;和北京理工大学进行合作,建立了先进与智能车辆技术创新实验基地,大数据与金融工程实验基地;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建设机器人实验室……

总之,“强基计划”背景下仅看高考成绩是不够的,高中教育要搭建起多元平台,配套相应机制,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分析与对策

如何科学看待“强基计划”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 储朝晖

新学年,实施“强基计划”的第一批学生走进36所试点高校校园。与130余万人报名的火爆相比,录取时则有部分高校没有招满,这一反差显现出招生高校与考生和家长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递不及时的问题,考生和家长对这项年初公布实施的项目了解不够,社会认识不够充分,各项目实施高校也在探索的路上。

报考的“热”与录取的“冷”之间的差是怎样形成的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作为取消自主招生之后首个可能带来“降分录取效应”的国家计划,降分的幅度比自主招生小,被一些考生和家长认为照顾不够;二是招生的专业主要是显得相对冷门的基础学科,需要学生有更大的奉献精神和意愿,需要有“坐冷板凳”的准备;三是它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未能充分转换为学生与家长的需求,双方对未来的期望未能充分合一;四是自主招生报名的门槛虽比“强基计划”高,但进入自主招生后学生比“强基计划”有更多灵活变动的通道;五是大量报名者有较强的进“强基计划”项目实施大学意愿,却未必想进入“强基计划”的实施过程。上述因素导致一些考生与家长在报名之后产生摇摆,当看到自己的裸分出来后发现有自认为更好更灵活的选择就放弃进入“强基计划”的后续招生进程,各项目高校都出现一些学生弃考的情况。

“强基计划”的“基”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强基计划”怎样做强,教育行政部门和项目实施高校无疑需要在对第一年实施状况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优化。依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基本原则,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招生和培养机制。同时,需要社会各方,尤其是考生对这个项目与自身成长发展及未来生涯的内在关联有更加充分的认识。

首先,考生需要善于将自己的“强志”与“强基计划”结合。考生需要对自己的优势潜能与社会需求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确立更加明确的志向。高校则可考虑对有充足证据证明志愿比较强的考生适当放低考试分数线,挑选真正有志者。

其次,考生要善于在“强基计划”展示的国家战略需要中找到自己成长发展需要的对应关系。“强基计划”所展示的国家战略需求已经过各方面广泛筛选,是真实的、稳定的、长期的。而不少考生凭自己所获得信息判定的未来社会需求常因信息不充足而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至少减少了因自己的判断不准确而付出的机会成本。

第三,信息不及时、不充分、不对称是当下“强基计划”的基本状况,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校与考生建立更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考生或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及时获取或咨询相关信息,使自己的选择以充足的信息为依据,遇到变化也能灵活处理。

最后,基础专业的广普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厚的基础。这点不少考生与家长未有充足的认识。在本科阶段从基础学科起步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宽广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宽阔的视野和广泛的学习兴趣。

当然,让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孩子被选拔出来,不仅是大学的事,也是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过程,还应该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一揽子计划。

名词解释

强基计划

今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称为“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专业招生。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然后根据考生志愿,由高到低顺序录取。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可以破格录取,其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上一篇:自主招生大转向,考生为奥赛付出的艰辛谁知道?上大学越来越难!
 下一篇:强基计划元年, 报名火爆何以校内补录收尾
考生在线登记
免费领取高招会入场券
  • 姓名
  • 电话
  • 所在中学
  • 高考分数
  • 意向院校
  • 留言
672121695
258651896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