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已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并将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
高考加分政策的前世今生
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是从1978年开始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帮助高校选拔一些有专业需要的特长生,来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短板。1987年4月27日,国家教委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从此,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成为一项稳定的高考政策延续下来。
进入21世纪,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国家统一的政策要求下,还允许各地结合当地情况,制定相应的高考加分办法。此后,高考加分对象不断扩大。这导致,至2010年,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全国各地却有近两百种的加分规定。
2014年底,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要求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5项加分项目。这一年高考加分政策开始进入“大瘦身”阶段。
2018年3月2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并指出: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此次,教育部表示,已取消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并将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并会同有关部门推进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确等问题。高考加分政策“瘦身”成效开始凸显出来。
高考加分“越走越远”
近几年,高考加分项目繁多,各地政策更是五花八门,被不少舆论认为可能存在“加分腐败”的情况,这让高考加分政策备受关注。
由于高考加分的品类较多,其涉及的管理部门自然也较多。比如奥数和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的加分项目由科协来评定,体育加分项目由体育部门评定,少数民族考生加分项目由民委审定,多部门的管理、评定均有自己的政策,这也就让弄虚作假有了可乘之机。
近几年类似事情不断被爆出,比如“河南漯河高级中学74名国家二级运动员”、“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来自昆明的小学生”“辽宁270名体优生因查处放弃加分资格”等都曾引发讨论。
回头来看,当年设计高考加分项,目的是为了更精准地选拔人才,从政策角度上弥补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弊端,让有特殊才能和优势的孩子能够凭借自己的专长考进大学。应该说,早期的高考加分政策是维护高考公平性的臂膀,给了更多孩子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但高考加分政策不断演进,逐渐背离了初衷,在有的地区甚至变成了权钱交易的对象,暗箱操作和不正之风盛行,这不仅破坏了教育公平,也伤害了公众对高考制度的信心。
此外,高考加分政策的存在还无形中为孩子背上了枷锁。比如各项竞赛的加分情况,让孩子出了校园就进入了课外班,为了竞赛而竞赛,失去了竞赛真正的意义。而且为了迎合家长群体对加分项的巨大需求,还有很多组织举办了不少山寨竞赛,使高考加分项目的备考市场“乱象丛生”。
教育公平任重道远
经历了多年来的反复调整,此次教育部再次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不仅符合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式,也呼应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期待。高考是教育系统的指挥棒,对高考加分项的“瘦身”无疑让高考选拔摆脱了部分权利影响,是对部分加分乱象的整治,也是对高考公平性的维护。
同时,从9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来看,教育部还将对多项加分项目进行调整,比如近几年争议最多的少数民族加分,国家民委政策法规研究司司长张谋表示,下一步将会根据学生的教育环境,精准化、差别化地修改加分条件。这不仅彰显了教育部全面从严治考的决心,还体现了教育改革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风向。
此后,我们期待为加分政策“瘦身”之后的高考,能够为教育公平不断“加码”,真正实现“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当然,取消部分高考加分项不等于弱化素质教育导向。比如那些确实做出卓越贡献、见义勇为或是拥有特殊专长的考生,也是高校选拔过程中应当看重的考评机制和综合组织“加分项”。下一步在公平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地对考生特长、突出事迹等做出综合评价,仍是教育系统需要思考的问题。
来源:海报新闻、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