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等特点,为支撑基础学科人才职业生涯长远可持续发展,部分“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实施了“3+1+N”本研贯通培养模式,进行了具体探索实践。具体来讲,“3”为本科强基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夯实学生基础学科能力素养;“1”为本研衔接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熟悉学科前沿基础;“N”为研究生(硕士生或博士生)学习阶段,主要任务是支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与自身兴趣爱好相适应的科研创新活动中去。
教育部近年来也先后发布《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为高校深入谋划和扎实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依据。
根据这些文件,高校强基计划的本研贯通培养不是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培养内容进行简单拼凑,而是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机衔接、梯次推进、渗透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比如在华东师大,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新生,都将纳入卓越学院进行培养。截至目前,卓越学院学子的直研率达80%,未来,这一比例或将继续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强基计划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紧密衔接,实施学分制,灵活学制管理,合理构建本研衔接的一体化培养方案。第三学年经考核获得转段候选人资格的学生,在第四学年直接进入本研衔接培养阶段,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转段要求,录取到强基计划培养单位相关学科或相关交叉学科专业进行硕博培养。采取小班教学,实施学术导师组和学术导师相结合的“一对一”学业发展指导制度。
面向“强基计划”学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完全学分制的个性化培养。在必修课程板块外,开设与培养方向有关的系列选修课程,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后,可以结合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实行小班化研究型探究式教学。发挥学校学科和科研优势,全面实施科研实验室开放机制,支持学生参与该校科创品牌项目“冯如杯”,配备导师指导科创实践,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科创培养项目等专项支持,助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强基计划”录取后不能转专业,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进出机制,想通过“强基计划”“高枕无忧”直到读博并不现实。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同时,也建立了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来强化质量保障。比如按照本硕博贯通培养计划,山东大学分别设置了3次分流节点,分别在大三学期末、大四学期末和研究生二年级,对应保研、毕业和转博阶段,由各专业自行设置考核标准,考核不通过者或退到普通班,或以本科、硕士毕业,以此来确保强基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目前分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考虑到考生自己的意愿改变,允许自愿退出,进入普通班;另一类确实是学业困难,被分流出去的。
中山大学在2023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明确,学校实行年度考核及动态进出机制。每学年结束后根据学生课程成绩、科研训练表现等方面综合考核进行动态管理,本科阶段分流与考核淘汰的学生转入普通本科专业培养。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且学业成绩优秀的普通录取本科生可选拔补入强基计划。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原则上不得再转专业,不再具有申请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