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最大的区别在于,这是一个招生和培养联动的人才计划,招生只是起点,之后的培养环节同样重要。高校普遍对“强基计划”学生进行单独编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本硕博衔接培养等模式。
今年,华东师范大学为“强基计划”学生设置了更具挑战性的培养方案,包含全英文课程、荣誉课程等,强调思维和能力的双重训练。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申请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时设置大一到大四的进阶式学术训练计划,推动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课题组,保障学生100%体验完整科研训练的机会。
兰州大学为“强基计划”学生制定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强基计划”学生完成规定的本科阶段有关课程,达到转段要求后,按照相关规定直接转段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
哈尔滨工业大学今年新增的3个“强基计划”专业均按本研模式衔接7个学科方向,学生未来除了可在本学科继续深造外,还可按兴趣选择专业所规划的6个其他相关学科之一继续发展,成长路径多元,发展道路宽阔。
“适合向往航天,对航天新材料开发应用、航天器设计和先进制造有浓厚兴趣,喜欢钻研基础理论并从中提出创新工程原理,以原创性突破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同学报考。”赵雅琴说。
王浩宇发现,通过前3年的培养,北京理工大学“强基计划”学生学科兴趣浓郁,发展志向明确,理论基础扎实,具备一定科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在研究生转段阶段,大部分继续选择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国家急需紧缺领域学科方向深造。
“未来,应加强大中衔接,增进与中学联动,通过通识讲座、科技活动、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加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培养的衔接,为‘强基计划’培养做好人才储备。”王浩宇说。
从已经公布的招生简章来看,今年各大高校的招生政策整体与去年相差不大,大部分变动存在于“校测考核”方面,以及“对数学物理等核心科目”的重视,也有更多高校划定校测及格线。具体部分学校招生政策的主要变化如下:
学校实行年度考核及动态进出机制。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原则上不得再转专业,不再具有申请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
部分专业数学成绩按130%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数学成绩的比重,这也反映了华南理工大学数学类专业对于学生数学基础的重视程度;
简章显示其已经加入"复旦交大南大"的新强基。去年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展强基计划招生新试点。最大的变化是高校考核由高考出分后调整至出分前完成;
按照正常的强基流程是高考(6月7、8、9)—高考出分(6月23)—强基入围(6月26前)—强基校测(6月28-7月3),但是复交南厦的强基新模式的安排是这样的:高考(6月7、8、9)—强基初试校测(高考后1周内)—强基复试校测(高考出分前)—强基录取(高考出分时)。其他校仍在高考出分(6月23后)出强基入选名单(6月26前)—强基校测仍在(6月28-7月3)。
“复交南厦”新强基校测分为了初试和复试,均在高考出分前进行。校测初试难度将高于高考难度,接近竞赛难度。对于竞赛党而言是重大利好消息。同时,对于破格入围的银牌金牌考生单列招生计划,只需要参加复试,不需要参加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