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等级赋分制是指学生根据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对选考科目的要求和自身的兴趣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学等6个科目选择三个参加选择性考试,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在“3+1+2”模式下,考生须在历史和物理中选择1科,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任意选择2科。
高考计算分数时,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以原始分呈现,其余4科(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原始分按照统一规则转换,形成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赋分前,考生的考分是原始分数,通过赋分换算才能得到最终分数,最终分数计入高考成绩。
等级赋分制只针对新高考制度下的选考科目。
等级赋分制是依据考生在各省的排名来决定考生最后分数的一个制度。
新高考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给学生提供了12种、20种甚至更多的选择机会,而选择不同组合的学生,却可以报考同一大学的同一专业,由于谁也无法平衡不同科目试题的难度,所以实行赋分制度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做法了。
举个例子:
某个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要求学生必选物理一科就可以报考。
甲同学选择了:物理+化学+生物
乙同学选择了:物理+政治+地理
但是由于化学和生物试题难度大,而政治地理试题难度小,结果乙同学被录取,甲同学落榜,这对于甲同学显然是不公平的。
新高考下,高考生选择参加高考的科目不一样,加之不同学科之间试题内容、形式、难度、考查角度等存在差异,各科目原始成绩简单相加会造成学科之间不公平不公正。
为了弥补这个弊端,通过等级赋分的制度,可以比较客观的反映出甲同学在选择化学和生物的所有同学中所占的位次和水平,可以反映出试题的难度,也可以反映出乙同学在选择地理和政治的所有同学中所占的位次和试题的难度。
等级赋分制是为了解决以上弊端而生的。它有效克服了由于考生群体不同、试卷难度不同,通过规则换算成等级分,以名次为标准,让不同科目具有可比性。不再以分数为评判标准而是以单科成绩在总排名中的名次为标准。
在新高考模式下,每个考生的强项和爱好都不一样,不同考生选择不同科目,如果仅仅按照高考原始卷面分计算成绩,选择考试难度低的科目便能取得高分,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而赋分制优势就体现在将学科难度高低造成的分数差异缩小,使不同学科考生因考试难易程度造成的分数差异保持相对平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考计分的公平性。
等级赋分的基本思路是:将每门选考科目的同一类型考生成绩按照分数高低依次排序。
排序中,根据比例划分不同等级,按照公式赋予不同等级分。
等级分的满分值为100分,起点分值为30分。也就是说,假如考生考了0分,排到E等级。赋分后,最少也有30分。
以目前已启动新高考改革的省市等级赋分制来看,各个省份略有不同,从实行的情况看,可分为4个类型:
1、以浙江、北京、上海、天津为代表的等级赋分方案;
2、以山东为代表的等比例转化赋分方案;
3、以海南为代表的标准分方案;
4、还有基于第一批、第二批改革试点经验推出的第三批省市等级赋分制方案,更加科学、规范。
我们以第三批“3+1+2”改革省份为例,8省(辽宁、重庆、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福建、广东)均采用了五等级赋分制:对于某一再选科目,考生该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成绩达到合格后,转换时赋分起点为30分,满分为100分。
等级赋分分为5个区间,各科成绩按照约定的计算方式和比例进行换算,最终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等级成绩按学科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注:各个等级的赋分区间都是固定不变的,原始分区间和考生的原始成绩按当年学生考试成绩而定。
按照考生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定A、B、C、D、E共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分别约为15%、35%、35%、13%和2%,从而将考生的原始分转换成了等级。
以上的5个等级及各等级对应的比例及赋分区间是事先设定的固定规则,转换后赋分成绩满分为100分,赋分起点为30分。
第二步:根据各等级转换后分数区间对应表确定转换后分数区间。
将A至E五个等级内的考生原始分,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对应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个分数段,从而将考生的等级转换成了等级分。例1:
某学科原始分前15%的考生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95分,则该学科A等级的原始分区间为【100~95】。
已知A等级赋分区间为【100~86】分(固定不变),也就是说,原始分【100~95】的考生为A等级,赋分后最终成绩为【100~86】分。
例2:
某学科考试成绩最后2%的考生最高分为20分,最低分为5分,则该科目E等级的原始分区间为【20~5】。
已知E等级赋分区间为【40~30】分(固定不变),也就是说,原始分【20~5】的考生为E等级,赋分后最终成绩为【40~30】分。
极端地讲,假设这个区间某考生原始分为5分,赋分后也能拿到30分。
举例说明:
如果W同学选考地理,地理卷面成绩为90分,再假设地理学科A等级原始分区间为【96~86】,则W同学的原始成绩在A等级。
下面进行赋分计算:
A等级的赋分区间:【100~86】(固定不变)
那么A同学按赋分规则计算后分数为:
解得:x =91.6,四舍五入后A同学地理学科最终赋分成绩为92分。92分即为W同学地理学科分数计入高考总成绩。
按照上述换算方法,可以计算出每个考生4门选择性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的等级转换分。
新高考改革后,政治、地理、化学、生物这四门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不仅受到卷面分影响,还与命题难易程度、所选科目人数息息相关。
1、考生成绩进行等级转换后,与原始分(卷面分)相比,可能偏高,可能偏低,也有可能相等,这主要取决于命题的难易。
如果题目偏简单,考生原始分数就会整体偏高,转换后的等级分数低于原始分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反之,如果题目偏难,考生原始分数会整体偏低,转换后的等级分数就可能高于原始分数。
2、当排名固定时,选考同一类型科目的人数越多,该科目赋高分机会越多。
假设小明同学选考化学科目,原始分94分。如果全省共有5万人选考化学,小明排3000名,按照等级比例,他的等级为A(约17%);如果1万人选考,那么同样考3000名,就成为B(约35%)等级,最后的赋分也会差一个等级。
相比于以前“分数大于天”的情况,新高考改革后,我们要更重视排名。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你准备好了吗?
有家长问,为什么只有“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门学科采用等级转换赋分?
在录取时,选考物理的考生和选考历史的考生将分别排队录取;选择物理(或历史)的考生将使用同一物理(或历史)试卷,考生群体相同,试题命制、阅卷评分都由省级教育考试部门负责,因此成绩具有可比性,可以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而其他选择性科目中不同学科试题难度差异和报考相应学科的考生群体不同,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实行等级赋分,主要是基于学生选考的科目不同、各科目试题难度不同、各科目原始成绩不具有可比性的原因,是从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角度做出的。
举例:
考生甲:选考思想政治 80分
排在所有选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
考生乙:选考化学 80分
排在所有选考化学考生的第1000位
两人都考了80分,若简单将他们各科成绩相加计入高考成绩,既不科学也不公平。
因此,需要将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规则通过转换得到等级分,转换后考生选考科目成绩排队顺序不变,以解决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01 能够较好解决学科之间分数不等值、学生选考科目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参加高校招生录取的问题;
02 等级区间比例依据所在省往届考生的实际状况划定,符合省情;
03 能够保持考生每门学科成绩排名顺序不变,确保成绩转换的公平公正;
04 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考生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满足高校人才选拔需要。
了解赋分制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选课,学生如何选科,才能从等级赋分中获利呢?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只有是自己强的学科,才有可能在赋分中处于“分子”上,而不是“分母”中,这一科可选专业再多,如果自己没有优势,自己学起来非常困难,都要尽量避免,这是符合新高考的思路的。
等级赋分,成绩的好坏,不只取决于你自己,对手的强弱非常重要。哪些学科竞争对手弱?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会选择什么组合?
比如最不被专家看好也是排名第一的组合是:政史地的“老文科”组合,因为这个组合的专业受限比较明显。
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选择呢?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中多数是因为学习其他科目听不懂而被迫选择这个组合。所以,像地理、政治这些学科,竞争对手相对较弱。
等级赋分制度下,竞争对手越多,竞争反而越弱,这是因为人数越多,赋分相对越合理。
比如选择化学的学生有1000人,假如前3%的学生可以赋分到90分到100分,那么只有30个学生可以赋到这些分,你需要考到全省前30名;如果有10000个学生选择了地理,那么就有300个学生可以赋成这么多分,考入全省300名的难度,要比考入前30名的难度小不少,其他档次也是基本如此。
当然,选课也不能只看分数,未来选择的专业和专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比如打算学理工科的学生,如果不选物理,多数专业是无法选的,即便有些专业不要求物理,大学里也还需要开设物理课的,比如大学化学类专业,要求物理基础;大学生物类专业也要求物理基础;大学数学类专业,同样需要物理基础。
所以,赋分制度也并不是选课唯一需要参考的依据,只要你能做到不偏科,排名稳定,全面发展,不管高考制度如何改变都不会影响到你。
赋分模式下,选择人数越多,赋分结果就越趋于合理,选择人数越少,偶然性就会越大。
总而言之,赋分制度下不仅要求考生考虑自身的成绩,还要考虑本省其他竞争者的成绩。
新高考改革,选择纯文组合,除了专业选择受限,赋分会吃亏吗?
纯文组合的专业覆盖率偏低,但是赋分的高低主要跟排名有关系,考生如果文科排名很靠前,也有被赋予高分的可能。
一是解决了选考科目之间分数不可比的问题;
二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考生的成绩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满足高校人才选拔的需求。
影响考生赋分成绩的因素包括学生排名、选考学生层次、学科及试卷的难易程度、选考人数等。
赋分的高低主要受考生排名的影响,选考人数越多,赋分结果就越趋于合理;选择人数越少,偶然性就会越大。
冷门学科选考的人数可能较少,但是能不能被赋予高分还是看考生的实际排名,是否有优势无法准确衡量。
不一定,决定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因素是考生的投档人数,招生计划等因素,新高考中虽然实行了赋分,但是所有学生都参与赋分,形成的高考总成绩是不影响录取分数线的。
这一现象在首批试点的浙江省有出现,采取的措施为设置最低保障基数,当选考人数少于“基数”时,则按照基数人数进行赋分。
来源:学霸读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