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南京艺术学院展开了关于“艺术教育是非观”的讨论,讨论聚焦“何为美、何为大美、如何深美”、应如何成为“人民艺术工作者”等话题。这是该校推行“大美教育”工作的一个缩影。
4年来,该校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将思政工作放在艺术人才培养规律中去审视,将“大美教育”播撒课堂内外,不断构建美育涵养品格、审美怡养品性的德育教育磁场,鼓励学生讴歌人民,用正能量作品感染更多人,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民艺术工作者。
4年前,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颜嘉立坐在学校能容纳千人的实验剧场,以特殊的形式上了入校第一课——这是他大学生涯“最美的启航”。
先天弱视的他很难看清舞台和绚丽的灯光,但透过歌声和琴声,他逐渐感受到校园的温馨。后来,他听说现场观众很多,很多观众甚至直接坐在台阶上。
为了让他尽快熟悉校园,室友领着他,在校园里走了一圈又一圈。每隔几天,辅导员就会主动询问他的学习生活状况,遇到难事,学校都会想着法子帮他解决……
前不久,22岁的颜嘉立作为励志学子代表,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他的自强故事在校园里传播,同学们纷纷为他点赞。
在学校组织的“美的思想分享会”上,姜鑫作为代表分享了“美的成长”故事。22岁的她从小就有艺术梦想,从服役5年的部队退役后,她却不甘心放弃,选择从零开始。在部队,她把“家国情怀”藏在心底;回到校园,她不忘学艺初衷。
4年前,时任该校副校长的俞锋提出并持续推进“美的教育”思政工作理念。该校始终把美育作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把立德和审美并举融入思政全过程,深入挖掘“美的资源”,形成了完整的“美的教育”思政工作体系。
3年前,站在《超级演说家》的舞台上,南艺学生曹青莞的表演赢得了台下热烈的掌声。如果没有看到她藏在耳朵后面的塑料管,不会有人怀疑她患有耳聋。
获得亚军后,她一如既往地平和:“这只是一次比赛而已,只要快乐就行”。如今,在南艺校园里,越来越多“美的榜样”激励着身边人。
在今年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朱俊男的团队获得二等奖。1年前,作为大学校园记者的朱俊男,创办了名叫“知羹”的微信公众号。
这个拥有3万多粉丝的公众号关注着“平凡美”。今年劳动节,他们把目光瞄准校园里清洁工。从早上4点开始,他们扛着摄像机,跟拍校园清洁工一天的工作。
“可能他们只是你平日里目光触及不到的清洁工,但离开他们,你就不能维持应有的体面、整齐与洁净。”朱俊男的文字在校园里引起轰动。她认为这是“以艺术的名义,讲述有温度的故事,效果远比一味强调‘尊重’的效果要好很多”。
如今,“美的创造”不断引领南艺的双创潮流。据相关数据统计,近两年来,该校毕业生涌现了66个自主创业团队,创业学生120余人,以创业带动了更多就业。
2016年,公益微电影《寻耳》获得柏林华语电影节入围奖。该部微电影讲述了一名重度神经性耳聋的4岁女孩,在大家帮助下寻找人造耳蜗的故事。
“希望社会对残障人士多些理解和关怀。”导演王超说。他是该校艺术管理专业学生,一直认为自身的成长与学校“大美教育”分不开。“平时没课就到学校小剧场帮忙,很快就掌握了灯光、音响方面的技能。”王超说。
通过作品向社会传播美,在校园蔚然成风。该校书法篆刻专业学生曹晓翔入学时就热衷公益。南京青奥会期间,他利用休息时间,创作100幅书法作品送给外国友人。他希望成为美的使者,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只强调演技、画法是远远不够的。”该校学生会主席刘小凡组织过大小活动几十场。这些活动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艺术教育之外,还在不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创作观。
每年5月20日前后,该校组织毕业生开展近百场展览、演出和学术论坛等活动,共同组成艺术综合大展。谁也没想到,短短3年,一所大学的毕业展演,已成为南京的艺术盛宴,更成为南京新时代的文化名片。